12月份是美國大-選結束后的另一個政策月份,國內連續(xù)兩場重要會議定調2025年經濟政策方向,與以往的不同在于,此次會議之前市場并未給出明顯的正反饋,但會議之后卻因政策空檔期,缺乏有效支撐,價格總體呈震蕩下跌姿態(tài)。
2024年商品市場總體表現弱于市場預期,基于補庫存預期,市場此前普遍認為2024年商品市場價格表現不會太差,但從價格的實際表現看,此輪補庫存周期中,商品價格并未表現出應有的歷史規(guī)律性特點。到12月,工業(yè)品價格仍處于同比負增長狀態(tài),實際價格也未表現出明顯的上行姿態(tài)。
我們理解這與羸弱經濟走勢和貨幣環(huán)境有關。盡管市場有經濟復蘇的預期,但經濟實際表現仍較差,國內方面受制于舊動能失速帶來的下行壓力,商品需求端始終面臨弱需求的問題;貨幣視角看,美聯儲前三季度處于高利率狀態(tài),對需求形成抑制,9月份開啟降息之后也未能改變貨幣偏緊的問題。經濟逆風,貨幣逆水,“雙逆”之下商品價格的宏觀環(huán)境整體偏弱。
也因此價格的異動主要來自供給端的擾動,錳硅大漲源自熱帶風暴導致South32礦區(qū)基礎設施受損,歐線期貨上漲源自于紅海危機帶來的意外影響,氧化鋁上漲源自偏緊的原料供給和關稅政策的調整。除去供給端擾動帶來的大幅波動之外,其他因宏觀因素共振導致的上漲多數源自于政策預期,當羸弱的現實導致商品價格處于較低位置時,市場暫時看不到基本面有何驅動,而市場對政策樂觀的預期,導致資金提前去交易遠端預期,從而觸發(fā)投機需求拉動的上漲,在上漲過程中表現為弱基差和倉單大量上升,當需要兌現現實時,市場又從強預期回歸到弱現實,錯位交易又開始回歸。
進入12月之后,市場似乎已經習慣這種交易節(jié)奏,雖有樂觀預期的交易,但持續(xù)時間和強度均較此前明顯收縮。12月商品價格指數再度逼近23年中期價格水平,連續(xù)第三個月下跌,月下跌1.34%,跌幅較之11月略有走闊。
12月下旬之后,市場處于政策的空檔期,未來到2025年3月中旬經濟數據發(fā)布前又會進入到經濟空檔期,這一階段市場的主要驅動仍來自于體感和預期,市場的雖弱性會在這一階段表現的更加明顯,會導致市場參與者拒絕相信一切利好,同時又對利空風聲鶴唳。
金融市場的風吹草動都可能會給商品帶來不利影響,因此需要特別關注全球股市、匯市、債市的變動,做好防震準備。
預計2025年開年商品市場總體表現或為小漲大跌,具體表現為在市場平靜期價格呈緩慢上漲狀態(tài),而一旦出現擾動則可能快速下跌并抹去此前漲幅。從板塊和商品角度看,暫未看到有明顯矛盾的商品,這一階段受到擾動較為明顯的宏觀因子為拉尼娜氣象條件,棕櫚油、橡膠或在一定程度上漲被資金所關注;繼續(xù)關注地緣因子對能源產品的擾動,特別是天然氣。